创造来自“问题”而不是“答案”

来源:王强 发布日期: 2015-11-24 浏览次数:

  坛主小传
  与俞敏洪、徐小平一起被称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2011年与徐小平创立真格基金,帮助海外学子归国创业。
  核心提示
  ●当你决定创业时,如果心目中只有面前的成功者,他们日以继夜占住了你全部的注意力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失败。
  ●如果大家都沉浸在获得“答案”而不是去追问“问题”,那人类的进步就会大大放缓。
  ●用科学、艺术和哲学推开智慧之门,才会从平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脱胎为真正的自己。
  我们这个基金投资过一些含金量极高的科技公司,但是了解我们的人会奇怪,徐小平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我来自北大,本行都是人文,既无高科技的细胞,也没有互联网的体验,以前做新东方虽然有O2O,但主要做线下。现在,我们却要扎进高科技领域,投那些改变未来甚至引领未来的事。
  我们靠的是运气吗?不是,至少不全是。我们主要依靠的,是我们的人文背景,凭借人文的基础,所谓“界限”其实是可以被打通的。
  哲学是一种诘问习惯和思考方式
  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刹那,任务就是去发现事实,或者去推翻事实,这是科学的全部使命。
  艺术干什么呢?艺术要“无中生有”,用人们想象不到的可能性,不断地创造“事实”。当科学清晰地解剖了人的时候,毕加索横空出世,对人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产生了崭新的理解和视角。当年毕加索给他的朋友格特鲁德·斯坦——现代主义文学鼻祖之一,海明威膜拜——画了一幅肖像,格特鲁德·斯坦的朋友和先锋艺术家无一例外嘲笑这幅画,并且说这根本不像你。毕加索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回答,大家现在到纽约的MOMA去看,它成了这幅画的说明。毕加索说:她会像这样的(She Will.)。未来会这样,这就是引领未来的艺术创造事实的艺术状态。
  哲学是什么呢?哲学是超越科学,或者是超越艺术创造现实之上的,对于现实或者事实背后最后事实或现实的诘问。换句话说,哲学是一种诘问的艺术,是一种诘问的习惯和思考方式。因为真正的发现,真正的颠覆,真正的创造只来自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我今天想这样涵盖会议的主题——“科学、艺术、哲学”。我想用这些似乎有些陈旧的字眼去畅想未来。
  1946年7月巴黎酷暑中,格特鲁德·斯坦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神志不清楚的时候,对伺候她很久的人们问了一句话:“答案是什么?”所有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她再问:“那问题是什么?”意思是,如果你们不能告诉我答案是什么,你们能告诉我当时我最初的问题是什么吗?问完这两个问题,她无憾地合上眼睛。能够改变世界的,原来是“问题”,而不是“答案”。
  别让前人的成功变成你的焦虑
  我坚信在座的各位创业者中会出现未来的大佬,虽然那将发生在不太近的未来,但是要历练成功,大家还要经历一些生命阶段。
  首先是“影响的焦虑”阶段。这个概念,是耶鲁大学著名文学批评家Harold Bloom的一本书名。他说,所有即将诞生的诗人,如果不能完成生命中第一次脱胎换骨,永远成不了心目中想成为的那个诗人,因为他们有“大的焦虑”。比如中国人提笔写诗的时候,如果想到的全是北岛、海子,焦虑着怎么也不会超过他们的时候,你的生命不可能绽放自己的花朵。同样,当你决定创业时,如果心目中只有面前的成功者,他们日以继夜占住了你全部的注意力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失败。请想想,15年前的马云想到前面是谁?13年前的俞敏洪想到前面是谁?当年李彦宏住进北大地下室,趟着雨水找合伙人的时候,他想着前面的人是谁?毫无疑问,一个独立生命诞生的必然前提是,忘掉前面所有的“古人”,因为后面只有一个来者,那才可能是你。从心智上要迅速丢掉自己被前面影响笼罩的“焦虑”。
  其次,当你生命真正站立起来的时候,你会进入另一个焦虑。为什么你对周围,你对现实,你对过去,你对未来,你对身边的团队,你对整个的行业,还没有展现出影响力?为什么让他们觉得你无足轻重?如果你能体验到这一层的时候,就说明你成熟了、成长了。
  “无用之用”让生命不平庸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父母移民到英国穷困一生,因此希望她千万不要从事赚不来现实利益的东西,其中当然包括文学,但她是为写作而生的人,连地下室都没有住的时候,她也要抓住纸片写几行字,因为她觉得那是她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原因。当《哈利·波特》以几亿套的销量在全世界传播的时候,她一度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作家。她曾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题目是:“失败带来的额外益处与想象力的重要性”。
  关于失败,它的价值是让人不断去泡沫化,通过不断清零找出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东西,同时历练出冷静、坚强、睿智等等优秀的品质,一个人失败、重复失败,是命运中非常正常的四季景色。
  而想象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的话,那他只会拥有一个非常平庸的生命。它的真实含义是要敢于逆潮流而动。比如,现在是碎片化的时代,大家都用碎片的速度和碎片化的状态吸收信息的时候,如果你的思维也是这样,那你肯定产生不出引领未来的东西。因为时代的表面虽然是碎片,可它的深层却不是。就像我们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但大海深处依然平静,那才是根本的东西,而表面的东西在风平浪静之后会归于平实。
  人生也一样,为什么要有想象力?想象力能让你回到“科学、艺术、哲学”的本质,学会不断地追问。如果大家都沉浸在获得“答案”而不是去追问“问题”,那人类的进步就会大大放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问题”而不是为“答案”而诞生的。
  艺术、哲学、科学。想象力最后会给我们什么呢?它会在“意义”之后,让我们拥抱“无意义”,因为“无意义”才能驱动“创造力”,因为教育或者文化,常常会把鲜活的生活本身逐渐狭窄化,变得“有意义”。所谓“意义”,就是用大家全都能懂的语言来描述大家“公认的”类似于成功、幸福的某种东西。而摆脱了具体活动的“无意义”,是一个更高级的领地,它没有办法用大家懂得的语言描述清楚,甚至根本无法描述;同时,这个东西对一般人而言,看似好像“毫无意义”。而这个“无用之用”,恰恰就是我所理解的创造、引领和颠覆。
  “无知”课为什么会受欢迎
  如何保持创造力,如何既能真正判断现在又能引领未来呢?我想跟大家介绍斯达特·菲尔斯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他开了一门非常独特的课,这门课叫“无知”。第一次开课的时候,他向选修他课的所有学生发出一封信,信上说:你期待这门课结束时我怎么给你成绩?你想得A、B、C还是D?你的“无知”达到A,还是“无知”到了B的程度?后来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都去听这个课,因为要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未来,以至于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思维习惯的方法,需要强化“无知”这个概念。他那本书的副标题就是“无知是怎么驱动科学的”。
  有了科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当我们把生命全部的能量从“获得答案”变成“学会提问”的时候,我们才能踏上追求智慧、推开智慧之门的道路上。而只有推开智慧之门,我们才可能像Peter Thiel说的,从平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脱胎为真正的自己,成为改变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真正企业家。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