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经济学解读“中国梦”
最近拜读了周天勇教授的新著《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颇受启发。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道出了中国人心中的共同“梦想”——成为城里人之梦,安居和乐业梦,生活的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之梦等——这些梦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切身关注的。
谈及“中国梦”,人们多半会联想到“美国梦”。所谓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持续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美国梦成为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并促使美国富强的重要因素。可见,“梦”是一种理想,也是重要的激励机制。应该说,过去百余年,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在相当程度上,离不开亿万中国人的富裕和强国梦的激励。未来30年,中国要根据中国和世界新的格局、新的情况、新遇到的问题,调整过去我们走过的道路,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需要执政党、政府以及公民形成共识。“中国梦”,就是这样的“共识”。
如何实现“中国梦”?书中作了非常具体和务实的论证。周天勇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行了详尽梳理,并对经济学理论作了重大创新。在经济学领域,对于发展道路或者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不少,但是,专门系统地进行发展道路的理论性讨论,鲜见于学术界。发展经济学需要创新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深入地研究发展道路和模式。作者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发展道路所应当包括的十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城市化的途径和办法;工业化以及产业升级的道路和办法;工业化要素利用和企业规模结构模式;推进现代化,是选择集中的发展模式还是选择分散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城市化模式还是现代的网络体系性城市化模式;生活消费方式;可持续模式;内外关系模式;如何实现收入和财富分配公平的模式;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组合模式。基于这些思维和理论创新,作者总结过去30年的“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而对发展经验的一种总结,并不讳言错误与损失,并不排斥反思与改进,在肯定中国道路的前提下,还提出要注意规避“中国陷阱”。所谓“中国陷阱”,即如果继续偏重重工业发展,偏重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拉动效益,从实际政策方面忽略服务业,就很难保持较充分就业和社会和谐的局面,并从深层次上阻碍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这其实就是目前发展模式的风险、偏差和问题,急需调整。
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说过,经济学家要保持“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的确,经济学家不是宣传家,他们的研究要务实,要能解决问题,最好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中国梦与中国道路》就是这样一本勇于谏政、客观务实的学术著作。(作者为北京大学和谐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