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胡永洲 发布日期: 2016-07-08 浏览次数:

  区委党校供稿(胡永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通州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强调,奋力打造创新转型示范区,落实《中国制造2025通州行动纲要》,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产业新体系。本课题着重对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现状及对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一、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内涵及重要性
  发展转型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是指产业分工格局、产业链环节、价值链的地位要不断地向其高端攀升,也就是产业要向高级化方向演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即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依据产业价值链理论、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产业发展特征可归纳为: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产业升级上台阶。因此,产业向中高端化发展不是简单地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而是提升产业价值链,调整不同价值链区段的比例关系,从价值链低端转向价值链中高端,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和服务竞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综上所述,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是顺应产业演进规律、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需要。我们要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和趋势,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抢抓国际和国内先发地区产业转型、转移机遇,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方面“补课”,又要在智能升级、绿色制造方面“加课”,加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可行性
  “十二五”期间,通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南通市领先,并明确了通州创新转型的方向及行动计划,为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政策引导明晰。通州区委、区政府近年来率先制订了一系列的有关支持和鼓励政策,2015年又相继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意见》、《中国制造2025通州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等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等相关政策,这些都为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5年,通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2亿元,为“十一五”期末的1.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亿元,为“十一五”期末的2.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7.7亿元,增长15%,总量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
  (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区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一五”末的7.95︰58.25︰33.8调整为“十二五”末的6.1︰51︰42.9。“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14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28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6%。
  (四)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近几年,通州着力推进南通高新区、滨江新区、南通家纺城、锡通科技产业园、南通空港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六大主力平台集聚,“园区经济”已成为通州工业最具优势和特点的产业载体,创成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36家企业成为全国细分行业单打冠军。
  (五)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通州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家纺、建筑、船舶海工三大产业研究院,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在苏中、苏北率先创立“江海圆梦谷”“中国创纺e站”众创空间,创建成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现有驰名商标17件,“三名”商标总数全市第一;建筑业累计获得鲁班奖52项,列全国各县(区)之首;连续7届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
  (六)科技、人才、资金等支撑有力。通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效实施“510英才计划”。目前,通州新引进千人计划等双创人才30名,高层次人才总数超300人,建成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81家。通州率先成立了南通地区规模最大的创投中心,初步形成以“金融一条街”、“综艺金融港”和“创业投资中心”为主体的金融业集聚区。目前,通州上市企业8家,23家企业跻身资本市场,融资额和上市企业总数南通第一。
  三、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紧迫性
  “十二五”期间,通州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中低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任务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十二五”期间,通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经济结构转型步伐还不快,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减弱,新兴产业还未成为通州支柱产业;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占比仍偏大,新兴产业还不能带动产业全局发展;很多产业从全国角度已处于饱和状态,存在一些产能过剩、订单萎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二)产业层次处于中低端。总体上通州产业层次偏低,大多数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还不高,仅处于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的核心链条薄弱,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匹配度不够;大多数园区虽初步实现了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相对集中,但没有解决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没有在园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有科研机构仍偏少,且规模小、装备水平低,科研队伍整体水平还不高;科技基础条件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相对滞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稀缺、产学研结合不够、专业孵化器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还不强。
  (四)信息化投入及运用水平不高。当前,全区各行业信息投入的力度与周边县(市、区)存在一定差距,据南通市信息化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我区1509家单位的信息化投入为1.67亿元, 居南通九县(市、区)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信息化投入力度的差距尤为明显,全区各类企业的信息化运用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五)出口竞争力不强。2015年,通州完成进出口总额35.8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49.35%。但外贸总体上仍依靠相对廉价劳动力优势,以较低价格支撑数量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的模式,出口产品中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占比较低。
  四、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推进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依托通州现有产业基础与发展条件,把握住扩大有效供给带来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动能转换的机遇,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两化”融合为关键、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努力把通州建设成为沪苏通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和现代产业集聚地。
  (一)强化政府扶持引导,优化服务平台。政府扶持引导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保障。一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重点扶持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和现代服务业;要逐步提高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在财政扶持资金中的比重,推动财政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产业振兴、省转型升级、市新型工业化等专项,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扶持;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改进信贷的支持力度,保证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前景、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安全有效的生产运行,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完善融资租赁业务,为企业技术的升级改造、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加快形成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多方位多渠道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三是落实资源保障。强化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对高质量大体量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实行差别化资源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务,优先保证项目落地开工;挖掘创新资源潜力,加快培育扶持为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配套公共设施和相关服务的创业、创新基地;科学制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规划,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注重其配套、服务和支撑功能,构建完善的供应链和销售网,促进制造业向上下游扩展延伸。
  (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传统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根据测算,“增量资本产出率”即增加单位GDP需要的增量资本,技术改造大约是2.4,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约为6。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仅可以盘活巨大存量资产,而且能拉动需求,更提升了供给侧的综合效能。首先,要以现代科技改造升级高端纺织、现代建筑、船舶海工及配套装备三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有关企业要进一步采取提高员工素质、更新设备、加强管理等策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盈利和效益。其次,要以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细分产业目录,瞄准其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全球--全国--区域”三个层面进行比较、考量,“好中选优”,选择出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具有持续与独特竞争优势的拳头产业和产品加以做大做强。再次,引导企业向研发、设计、标准、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提升,促进传统产业串并联发展。所谓串联,就是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打造更多行业“小巨人”,利用自身独特优势,相互依存,做强产业链,形成整体竞争力;所谓并联,是指扶持“兼并重组去产能”,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市场、资本等,与其他同类企业或意向资本进行优劣势互补,实现“联优促强、借梯登高”,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
  (三)深化“两化”融合,形成新的战略优势。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是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的重要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点。一是构建推进“两化”融合的新机制。要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的“加速器”“助推器”“倍增器”的转换、改造和提升作用,加快信息化成果共享,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优势骨干企业合作,加快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培育更多省、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加快我区产业从以制造为主向以“智造”为主转变。二是鼓励信息技术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加大信息化对服务业支持力度,以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支持企业信息化外包服务、开展物联网运营服务,为企业远程服务、位置服务等新型业务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提高企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车间和智慧工厂建设,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网络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四是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集聚要素、集中力量,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创建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推动全区产业优化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激发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融合为一体,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要以打造创新转型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一是加大资源配置创新力度。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变以往的普惠型、分配式为选择型、引领式;用好创投引导基金,重视私募、股权众筹等融资工具,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方式,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智源”;引导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聚集,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形成高效多样的企业创新投入机制。二是加快构筑产学研创新体系。推进家纺、海工、建筑三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鼓励以科技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推进家纺、电子信息、船舶海工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三是加快众创空间载体建设。推进南通家纺城产城融合,加快中国创纺e站等特色空间建设,培育一批新型互联网众创孵化器;加快建设科技新城、“江海圆梦谷”等一批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科技孵化器;加快锡通科技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等主力平台“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打造园区产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培育创新文化生态,推动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加快贸易方式改革创新。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引导加工贸易向全产业链延伸,树立产品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做大做强一般贸易,鼓励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五)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占领产业制高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战略支点。龙头骨干企业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具有很好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着眼于通州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先进技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形成龙头企业领跑、广大中小企业跟进的“雁群效应”。首先,要发展和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汽车配件五大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在优势产业中选择一些大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升其竞争力,打造高端产业龙头。其次,要依托家纺、建筑、船舶海工三大研究院,融入科技、金融和品牌等元素,着力推动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争取在技术、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据一定地位,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再次,利用国内市场的需求和规模效应的支持,发展逆向外包,吸引国内外高级要素(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发展核心技术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通过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形成中高端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
  (六)打造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一要有夯实基础性工作的勇气。要重视远期投入,超前布局,加强定向招商、谋划、引进一批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通州布局和落地。二要推进新兴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优先发展航空配套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把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培育成主导产业。三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要立足现有核心企业,在区级层面上探索设立若干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进一步明确发展主体,加强在项目协调、要素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区级统筹,明确新引进项目原则上只能落在对应的产业集聚区内,逐步形成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四要重视融合创新。让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畅通起来,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构建“三链”融合的体制机制。五要突出市场化需求。主动适应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发展变化,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努力在满足需求中创造需求、引领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七)发挥企业家作用,为产业升级提供优良环境。发挥企业家作用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着力点,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角逐市场的关键竞争力。谁来真正落实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家与各类人才。产业升级无论是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还是链条升级,它们其实都是由企业家的选择行为和市场决定的,企业家是找寻产业中高端发展路径、转型升级突破口的先锋实践者,只有让企业和市场自我选择和决策,产业升级才可以使激励和约束相容。一要激发企业家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扩大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规模和资助范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小额信用贷款,鼓励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分配标准,采取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留住人才。二要营造创业文化,采用柔性策略吸引和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通州创业、工作,鼓励通州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要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科技成果入股创办企业,鼓励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四要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弘扬“坚苦自立、创新致远”通州企业家精神,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以质量和品牌促进通州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