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综合经济竞争力、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通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通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综合实力加快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6亿元,增长11.7%,总量、增幅继续位列南通各县(市区)首位。完成财政总收入57.5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02亿元,增长29.2%。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8.54亿元,增长12.5%,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3.8%提高到35.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75.36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743.64亿元,分别增长14.1%和14.4%,基本形成了机械装备、船舶海工、现代纺织、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新兴产业“四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中度达到91.3%。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完善。通州境内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通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境内南通兴东机场定位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辟有北京、广州、厦门航线和国际货运包机,正成为货运航空基地、航空公司飞行训练基地和融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一类开放口岸。新长铁路穿境而过,南通火车西站规划建设正加快推进。有等级公路34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一级公路103公里、二级公路343公里、三级公路212公里。通吕运河、通扬运河、通启运河和九圩港、遥望港、新江海河等大型骨干河道星罗棋布。年运输货运量1732万吨以上、货物周转量14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达到1589万吨,增长13.9%。
(三)各类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全区现有交通运输、仓储企业176家,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多亿元。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1家,今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亿元、税收1038.5万元。大江物流通过国家物流运输型3A级企业评估;南通汇晟物流被国家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4A物流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全区国家3A以上物流企业总数超过10家,其中,国家4A物流企业总数达到3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总量处于全省县(区)中领先地位。
(四)园区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南通家纺城物流、供销物流、钢材物流、空港物流等四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2010年,南通家纺城物流产业园投入运营,目前入驻物流企业已有60多家,开通86条物流线路,货物年吞吐量达300多万吨。南通供销物流产业园和钢材物流园正抓紧建设;空港物流园已于今年5月启动,用于华夏飞机维修公司建设机库,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修支线飞机150架、改装公务机20架。此外,南通汇晟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已投入运营,已吸引9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
虽然,全区物流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足。90%以上的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营、轻外包”的思想,多数企业不愿把自营物流业务交给市场统一运作,使物流基础工作薄弱,标准化、信息化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二是协调管理不强。目前,通州物流业相对独立运作,还没有总体战略发展规划。虽然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依托空港、江港、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把通洲建设成为南通乃至江苏的重要物流基地”的目标,也出台了一些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但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传统的物流管理体制严重的制约了资源管理与统筹规划。三是第三方物流薄弱。由于通州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运作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没有一家物流企业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四是物流市场滞后。虽然全区形成了家纺等专业市场,但上规模、上档次、具有一定知名度、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还比较少。一部分企业已有意识地将运输、仓储、物流加工等业务分离出来,但与物流公司是松散型关系。五是现代物流人才匮乏。随着物流业发展,工商和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明显增加,而物流人才培养大大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导致物流人才奇缺,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通州现代物流业发展基本思路和空间布局
(一)基本思路
结合通州物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物流需求特点以及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坚持打造特色、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的策略,积极实施“456”工程,即构建四大物流体系、推进五项重点工程、做强六大专业物流。
构建四大物流体系。港口。加快推进横港沙码头建设,加强江港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体系,提高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提高港口物流运行效率。空港。加强与南通主城区及城市总体规划对接,科学编制南通兴东机场空港物流园规划,加快完善多元化的保税物流体系,积极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进一步提升全区保税物流发展水平。工业。加快南通高新区、通州滨江新区等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的配套完善和功能整合,积极引导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分立物流业务,加快推进工业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面向全球经营网络和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商贸。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家纺、钢材等商贸物流服务主体,大力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培育交易量大、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的B2B、B2C电子交易平台。
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物流园区工程。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物流枢纽和中心城市,在加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长短途运输有效对接,对物流业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和特色物流园区,提升其组织化程度、技术水平、集散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推进物流金融工程。积极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互动,推进嘉和科技小贷、文化小贷公司筹建工作,抓好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在通州的营业网点布局,加快推进桑夏、达海、中联、四方、力普、紫罗兰、居梦莱、华宇、新城等企业上市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引进15家以上基金公司,基金总规模超过200亿元。三是推进城镇配送工程。顺应网络购物快速发展的需要,推进快递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通州江海台创园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功能。四是推进物联网物流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3G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重点推进江海电容器、中联科技等项目建设。在光电领域,延伸LED上中下游产业链,重点推进达尔光电、华隆微电子、宇泰等项目建设。在通信领域,推进远程资产管理、卡森光电等项目建设。在软件领域,推进桑夏软件等项目建设。在智能传感领域,推进帝奥公司家庭睿宝智能机器人项目建设。在智能电网领域,推进东源集团中高压电力智能系列开关设备及电网输变电控制系统项目建设。在物联网领域,加快实现“手机掌控”太阳能热水器的量产。五是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坚持以家纺、船舶配套等专业市场为依托,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加快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推行“电子商务+实体经济+现代物流”的发展模式,组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创建网购平台,加强WWW.中国家纺.CN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改版升级中国家纺产业网,扩大家纺产品在线B2C市场和在线销售总额中的份额,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
做大六大专业物流。家纺物流。加强家纺市场、家纺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之间的战略联盟,推进家纺国内外分拨配送网络建设,推进南通家纺城三期物流项目建设,实施集中仓储、统一配送。推动大型专业家纺物流市场创新经营模式。钢材物流。围绕船舶修造产业和大型专业市场,推动钢材贸易商、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依托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重点推进平潮镇汇晟钢材、刘桥镇金海湾等一批钢材物流园区建设。供销物流。依托中国供销集团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加快南通供销产业园物流基地规划和建设,按照新形势下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集仓储、加工、配送、电子交割于一体的面向全国的棉花物流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供销物流现代化水平。建材物流。完善物流配套服务,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建材物流体系。依托港口、铁路、公路、水路积极发展建材多式联运,重点发展东大等专业市场,加快形成具有混配、加工、配送、电子交易等功能的建材专业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以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建设一批全国一流、辐射长三角的冷链物流重点工程。继续加快全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推进通州江海台创园、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快递物流。加强对申通、圆通、韵达等现有快递企业的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品牌优、规模大、实力强的本地快递企业。推动快递基本业务与电子商务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新业务的融合发展,引导快递企业加快进入制造业供应链服务领域。
(二)框架体系
根据全区生产力布局,着力培育“四大物流圈(面)、五条物流带(线)、三个层次物流结点(点)”为主要内容的相辅相成的框架体系。
四大物流圈。规划构筑以南通兴东机场为核心的、涵盖兴东镇、兴仁镇的临港物流圈;规划构筑以开沙岛为核心的、涵盖平潮镇、五接镇、平东镇的临江物流圈;规划构筑以南通家纺城为核心的、涵盖川姜镇、先锋镇、张芝山镇的临桥(苏通大桥)物流圈;规划构筑以南通高新区为核心的、涵盖金沙镇大部的临通州主城区物流圈。
五大物流带。一是沿沪通线物流带。依托沈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和现有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通州-苏南-上海沪通线物流带。二是沿江物流带。依托长江、沿江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南通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连江通海的区位优势和临港产业集聚的优势,重点建设通州-上海-镇江-南京沿江物流带。三是沿宁通线物流带。依托宁通高速、沿江高速等交通设施为支撑,重点建设通州-如皋-泰州-扬州-南京沿宁通物流带。四是沿运河物流带。依托通吕运河、九圩港河等水运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运河作为区域内水运主通道,重点建设通州-海门-启东和通州-如皋-泰州-扬州沿运河物流带。五是沿海物流带。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沿海港口为纽带,依托通州处于长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通州-上海-浙江-福建和通州-盐城-连云港沿海物流带。
三个层次物流结点。一个完善的物流体系应具备较好的层次结构,形成“主辅相成”的网络格局,才能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通州物流空间布局由“综合物流中心(一级节点)——专业物流中心(二级节点)——配送中心(三级节点)”三个层次构成。一级节点。物流一级节点为规模大、功能全、辐射面广的全区物流中心。二级节点。为各专业物流中心,主要开展行业、产业分拨、配送等相关的业务。三级及三级以下节点。是物流末端,主要为配送中心或配送网点。三个层次各物流节点之间、特别是一级节点之间通过运输通道和信息通道连接在一起,形成大的通州物流系统网络。
(三)空间布局
在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上,着力构建“三大综合园区、三大专业园区、多个道口交通节点园区”。
三大综合园区。一是滨江物流园。大力推进横港沙匡围及外侧岸线开发利用,建成万吨级以下船舶海工码头10个左右,1-10万吨级码头20个左右,加快推进东沙大桥及接线工程主体建设,大力发展以集装箱运输、钢材、建材等大宗货物为主的滨江物流。二是铁路物流园。在南通火车东站所处的先锋镇,与崇川区观音山街道共同打造现代铁路物流园。在南通火车西站铁路枢纽所处的平东镇、平潮镇,充分发挥强大的过江通道带动效应,建设长三角北翼门户型铁路物流园。三是空港物流园。科学编制空港产业园规划,依托南通兴东机场,建设一类开放口岸,打造包含保税物流在内的临空物流业,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航空物流节点。
三大专业园区。一是家纺物流园。建设海关办事处、海关监管仓库、集装箱仓储区、国际货运货代办事机构、家纺仓储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家纺专业物流,巩固、提升区域竞争力。二是供销物流园。依托中国供销集团强大的实力,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水路综合运输能力,发展以棉花、再生资源为主的物流。三是建材物流园。做大汇晟、金三角等钢材、石材、建材等特色,扩大企业规模、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南通主城区西北郊重要的商贸物流集聚区。
多个道口交通节点园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道口的节点效应和环南通主城区的同城效应,放大苏通大桥北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在南通东(小海)、先锋互通、通州城区(兴仁)、南通北(横港)、南通西(平潮)及刘桥高速出口周边,发展与南通主城区及相邻产业园区需求相适应的道口物流。在通吕运河通州东段布置若干泊位,大力发展以建材、煤炭等为主的内河物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推进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理顺物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发展规划、载体建设、产业政策、运行调控等重大问题。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消除阻碍或限制跨行业、跨地区物流服务的政策措施,清理、取消涉及物流企业的不合理行政收费,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完善物流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开放机制,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强化规划引导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等相互衔接要求,认真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港口物流、空港物流等专项规划,做好物流园区控制性详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强对重点专业市场、配载市场、货运交易市场和物流企业的规划引导,加大市场资源重组与整合力度,实施通州主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物流企业“园区集聚”,提高物流企业的集聚度、物流服务的集中度、信息服务的集约化程度,全方位推进物流资源的共享,降低社会物流运营总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现代物流是集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和高技术人才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复合产业。要紧紧抓住省、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之机,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建立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加快适用型物流软件、高新物流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工业及商业企业主动与物流技术标准国际接轨,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鉴于我区物流业处于初始发展时期,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各种措施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在财政扶持方面,要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扶持,尤其是对重大物流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物流平台建设等给予重点扶持。在税收优惠方面,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用足用好物流营业税抵扣政策。在用地保障方面,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增加物流业发展用地。根据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细化落实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总部经济、推进制造企业二、三产业分设等已有的物流产业扶持政策。建立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对全区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化推广等方面进行资金与项目扶持。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区科教人才优势,推动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在职培训,重点开展商贸企业、运输仓储企业、中介机构以及为改造传统物流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企业的实务培训,通过开展业务管理咨询、企业内部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提高现代物流知识水平、业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对引进的物流中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给予享受区人才引进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通州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