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通州区委区政府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一、粮食生产情况
(一)全年粮食持续增产。
2015年通州粮食产量依旧延续前几年的增长势头,平稳上升。全年粮食产量实现53.88万吨,较上年(下同,略)增加0.41万吨,增长0.8%。粮食播种面积119.73万亩,增加0.33万亩,增长0.3%;综合亩产450公斤,增加2公斤,增长0.5%,连续六年获得丰收。
(二)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2015年,通州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小麦亩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区夏粮播种面积49.01万亩,增加0.31万亩,增长0.6%;夏粮综合亩产346公斤,增加2公斤,增长0.6%;夏粮总产16.96万吨,增加0.21万吨,增长1.2%。其中:小麦面积38万亩,增加0.3万亩,增长0.8%;亩产382公斤,增加2公斤,增长0.5%;总产14.51万吨,增加0.19万吨,增长1.3%。大麦、元麦合计产量0.55万吨,与上年持平。蚕豌豆总产1.9万吨,增长1.2%。
(三)秋粮产量持平略增。
1.秋粮总产略增。
2015年,通州秋粮播种面积70.72万亩,增加0.02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亩产522公斤,增加3公斤,增长0.5%;总产36.92万吨,增加0.2万吨,增长0.6%。其中:水稻总产29.58万吨,下降0.6%;玉米总产5万吨,增长5.9%。
2.水稻生产“一增两减”。
2015年通州水稻播种面积46.65万亩,减少0.56万亩,下降1.2%,其中:粳稻播种面积42.29万亩,增加0.12万亩,增长0.3%;糯稻播种面积4.36万亩,减少0.68万亩,下降13.5%。水稻生产呈现“亩产增”和“总产减”的态势。调查数据显示,水稻亩产634公斤,增加4公斤,增长0.6%,总产29.58万吨,减少0.16万吨,下降0.6%,
二、增产因素分析
1.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在发展粮食生产中,相关部门积极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开展粮食生产的高产创建和一喷三防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障有力,各项惠农补贴及时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上,提高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
2.优良品种覆盖广。
2015年我区小麦的主打品种为扬麦16、扬麦20和苏麦188等,水稻则主推南粳5055、淮稻5、扬育粳2等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5%。优质品种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和品质,更适应机械栽插的技术要求。
3.机械化水平提高。
水稻、小麦生产的机械化不仅能够减少种子用量,还能加快播种进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时。2015年全区小麦的机播面积为34.12万亩,增加2.82万亩,增长9%。水稻机插秧面积39.42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比重为84.5%,增加1.4个百分比。高产机插秧面积比重的增加有利于全区水稻亩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水稻生产向标准化发展。
4.高产创建成效显著。
2015年,全区共承担省部级水稻万亩创建示范片6个,涉及4个镇、17个村、22919户,示范面积6.85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比重为14.7%。共承担3个小麦万亩示范片,涉及3个镇、10个村、12667户,示范面积3.09万亩,占全区小麦面积比重8.1%。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大面积连片种植亩产的新突破,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带动了全区粮食产量增收。
5.气候条件总体利好。
夏粮生长期间总体温度偏高,有效积温多,降雨不均,前期以晴好天气为主,日照时数多于常年,后期阴雨天较多,日照时数少于常年,总体气候条件有利。
秋粮生长过程中,前期积温、气温较高,光照相当,降雨略多,育秧苗长势较好,普遍秧苗素质较好;分蘖期积温偏低,日照异常少,阴雨天气异常多,整体苗势偏弱;灌浆成熟期日照多,降雨少,气温高,对籽粒灌浆充实十分有利。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水稻种植面积连年下降。2012年至2015年我区水稻播种面积分别为47.35万亩、47.26万亩、47.21万亩、46.65万亩,2015年比2012年减少0.7万亩,下降1.5%,近三年平均降幅达0.5%。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当前这一趋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创造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稻田环境,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水稻先进技术,适时采取必要措施稳定种植面积,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
2.粮食价格明显下降,粮食增产不增收。虽然2015年粮食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但随着“卖粮难”、“价格低”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农民增收造成了极大影响。据调查,2015年通州农民小麦、水稻平均出售价格均低于往年,例如水稻调查户平均实收亩产638.5公斤,增加23.3公斤,稻谷单价2.83元/公斤,减少0.17元/公斤,亩产效益1806.96元,减少38.64元,亩纯收益减少49.1元。没有效益农民就没有积极性,必须要完善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改进补贴模式,扩大补贴覆盖范围,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民种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薄弱,特别受台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极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加重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作物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