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通州义务教育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近年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完善管理制度,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发展。当前,通州义务教育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提档升级。本课题着重对通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简单地说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发展对象来看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均衡、校际均衡和个体发展均衡。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来看,包括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办学水平的均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均衡,其目标是普及义务教育,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需求,体现为起点公平。第二阶段是基本均衡,其目标是追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均衡,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体现为过程公平。第三阶段是优质均衡,其目标是追求区域、城乡、校际教育教学质量的优质均衡,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体现为结果公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实现优质与均衡的辩证统一,均衡是前提,优质是核心,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才真正体现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即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一方面,义务教育的均衡要求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即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计、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当然,均衡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无差异,没有差异的均衡不是均衡,是单一。同时,没有均衡的差异不是差异,是差距。均衡的义务教育应该是有差异有特色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优质要求实现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切性的发展。优质的义务教育不仅要有环境优美的校园、功能齐全的教室、技术先进的装备、宽敞现代的操场等“硬环境”,而且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丰富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教职员工、和谐的家校联系等“软环境”,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因此,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倾向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而是“百花齐放”式的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模式。
二、通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
(一)通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十二五”期间,通州针对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获得了“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等荣誉。“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改造校安工程项目260个(含在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88.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全区50个监测点达到或超前完成省教育现代化,53所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市级评审。
二是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力求教育均衡发展。通州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的原则,坚持公共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十二五”期间,通州区异地新建了13所中小学校,整合了8所普通高中,撤并了10所初中及9个小学教学点。逐步形成了高中教育向城市集中、初中教育向中心镇集中、小学教育向中心小学集中、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集中的新格局。
三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启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展现了新时期通州教师的良好形象,如“中国好人”“江苏省见义勇为英雄”“江苏最美乡村教师”提名奖周福如、“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王笑梅等一批“德艺双馨”的师德楷模。“十二五”期间,我区教师队伍职称、学历结构逐步改善。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由1160人增加至1541人,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分别由72.36%、87.59%提高到83.70%、98.52%,名师培养工程取得新的进步,新增省特级教师7名,正高级教师6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南通市名校长1人,优秀校长2人、学科带头人72人、骨干教师97人,通州区学科带头人175人、骨干教师383人,成立了南通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通州区级名师工作室5个。
四是稳步推进课堂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十二五”期间,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打造“学的课堂”,培育出了育才中学的悟学课堂、兴仁中学的研学课堂、金郊初中的导学课堂、实验小学的我课堂、通州小学的四案一体课堂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区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通州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由“十二五”初期的40%左右升至57%,中考生均总分升至全市第四名。
五是开展特色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在全区推广艺体“ 2+1”项目,围绕“校校、班班、人人”, 优化育人环境,注重内涵提升,突出办学特色,在打造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教书育人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各学校以“创特升格”为发展平台,不断强化内涵拓展,努力打造学校文化。58所学校成为区级特色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74%。石港小学从“校园新童谣”和“写字育人”两个维度着手,个性化地开展特色语文建设工作,被评为“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硬件设施进一步优化,为农村学校添置音响、钢琴音美器材4595件,为13所异地新建学校装备音乐、美术、舞蹈等功能室65间。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南通市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中,通州区男女生四项身体素质综合排名列全市第二。积极打造毽球运动特色体育项目,连续3年成功举办全国少儿毽球锦标赛,被中国体育报誉为“通州现象”。
(二)通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校际差距仍较明显,优质资源不均衡。首先,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根据2012年发布的《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所有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符合《江苏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试行)》(2015年)的要求。但通州义务教育学校的现状是各校办学规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方面参差不齐,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薄弱学校没有标准化的运动场地,科学、音乐、美术、舞蹈、劳动、录播、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缺乏或设施陈旧。未实现每个班级光纤或高速无线网络接入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共享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优质教育资源。其次,从师资结构来看,各校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结构明显不均衡。再次,从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业成绩来看,各校德育成果、教学质量、艺术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等方面明显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教育理念固化,管理制度不完善。从形式上看,各校都有各自的校训校风和教风学风,有常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但从实际状况来看,部分学校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把教育事业简单理解为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少数教师师德失范,一些学校绩效考核未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挫伤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就教师流动制度而言,流动教师比例未达到省定标准,2014年,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共流动357人,流动占比11.57%,低于15%的要求。同时,一些流向薄弱学校的教师不能扎根新学校,缺乏刻苦专研精神,未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些教师的流动是为了流动而流动,甚至将初中教师流动到小学,背离了教师流动制度的初衷。
三是教师敬业精神欠缺,专业发展不平衡。一些中小学教师面对常年循环重复的教学内容,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失去了教育教学的热情,产生了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疲惫,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忽视了教师职业的意义与追求,缺乏对教师职业素养的修炼与修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创新,不善于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理论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从而导致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师专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是应试教育倾向较普遍,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由于教育理念守旧,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学校应试教育倾向明显。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进入优质高中和重点大学的竞争激烈,学生升学压力和教师工作压力较大,逼迫中小学生通过加大作业分量、增加课外的学科补习、牺牲睡眠时间等方式来提高学业成绩,从而加重了学业负担。《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2015)要求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合理安排学生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而实际上,不少学校的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明显超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区教育局相关部门问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指数满意度偏低,仅为67.94%。
五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改任务艰巨。一些教师缺乏专研精神,备课不充分,课前准备不足,课堂结构不合理,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知识讲解忽视启发式教育,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较少或师生互动表象热烈实质空泛,不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不擅长运用现代教辅技术,对学科教材理解浅表,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失当,教学语言不够规范精炼等等,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2013年12月,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出台了《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三点基本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但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迟缓,甚至课堂改革流于形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通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夯实优质均衡基础
一是科学规划全区教育布局,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江苏省现代化办学标准办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优质均衡。二是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提升整体教育质量。通过集团化办学、教育共同体、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带动作用。校际间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一体化办学,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组织教学、统一安排科研、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考核奖惩。三是优化校长、师资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名校长和名师的引领作用。“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发挥名校长在教育集团内的领导作用,鼓励名校长赴薄弱学校任职。完善师资流动制度,推动教师交流常态化,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创造条件让名师在薄弱学校发挥“种子”般的引领作用,同时让薄弱学校部分教师流向优质学校学习工作,带动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体提升管理效能
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结构改革,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模式,厘清政府与学校的职能边界,实行清单式管理,确定政府教育管理的权力清单,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依法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实行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督学责任制建设,以督查监测促进均衡发展。完善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和社会评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评”机制。依托专业机构制定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性机构独立开展教育监测评估,实现由传统的行政评价向主体多元的社会评价转变。探索校长职级聘任制改革,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取消学校行政级别,推进学校去行政化改革,破除不利于中小学校长跨校交流的制度障碍,建立以治校能力和实绩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校长职级能上能下、校长职位能进能出。调动校长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校长更加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更加关注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更加重视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水平,探索实现远大教育理想的新路径。
(三)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利用加入新教育实验区契机,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深度融入新教育实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倡导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依托“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点燃教师理想与激情,唤醒学生梦想与创造,提升学校文化与品位。2015年7月,通州区正式加入新教育实验区,积极深入推进通州新教育实验,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档次,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四)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为重点,建立科学的教师培养机制和继续教育机制,全面实施“名师工程”,以“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沙龙”、“名师工作室”等为平台,有效提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质量,创设“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伴互助、个体实践”的名师培养环境。加强中小学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和评选工作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和优秀教师激励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建档立卡,关注教师生命发展状态,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幸福感。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为标准,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教育情怀,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永不止步的“工匠精神”为职业追求,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打造通州教师的靓丽“名片”。
(五)积极开展课堂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效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协调推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打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组合拳”。贯彻落实南通市课堂改革指导意见,探索符合各校各科特点的高效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效先学、独立思考、适当合作、主动交流、大胆质疑、认真倾听、归纳小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借鉴和推广优秀学校的成功课改经验,全面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当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需要多方努力,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制度,减轻学生升学压力,严格教辅资料管理,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完善学校各类课程,丰富学生校内校外生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加强减负督导检查等等。
(六)架设家校互动桥梁,共建良好育人环境
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优质的教育离不开优质的育人环境。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互动联系,构建网上家长学校和社区学校,做好网上教学服务和教师家访工作,架设家校互动桥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上的。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可以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尤其要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