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调查与思考

来源:通州区委党校 杨玲 发布日期: 2014-10-30 浏览次数:

  通州区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优增量、调存量、提质量,延伸拓展‘335’产业体系。”近两年来,通州区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着力走内涵发展道路,科技之窗、综艺金融港等55万平方米创新载体全面启动,成功组建了省级家纺产业研究院、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了一系列平台。围绕做强‘335’产业体系,更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现状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创新模式、创新主体以及创新环境,纵观通州各类要素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研发机构规模扩大,2013年,通州区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区累计建有省级工程中心35家,市级工程中心60家。全区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组建企业研发机构,现有90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100%。2014年,紫罗兰家纺等3家企业成为省第一批千家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二是高科技产值不断攀升,2013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4亿元,同比增长20%,高新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1.3%。2014年1-4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271.14亿元,位列九县区第一,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3.27%;三是技术创新成果显著。通州区企业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趋势,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13年,全区有50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其中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计划,获得科技项目经费扶持的近120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500多件。位于东大科技创业园的沃太能源南通有限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户用储能系统在2月举行的德国慕尼黑太阳能技术展览会上大放异彩,仅3天就签订了50套储能系统、200套电池订单,订单额近1000万元,今年销售额将超过5000万元;四是研发资金投入不断攀升,2011-2013年全区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分别为12.64亿元、15.14亿元、17.67亿元,三年合计45.45亿元;五是高端人才对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通州深入实施“510英才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3个,其中千人计划、长江学者4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2、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为实现创新驱动,通州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全区科技孵化器建设意见》、《通州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通州区区财政科技贷款利息补助和风险补偿试行办法》、《通州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2012年全区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2835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额高达1.03亿元。2013年区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76亿元,增长46%。此外,通州区还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贷款支持,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目前全区共有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苏科贷”项目,其中4家已经立项获得贷款950万元,助推15个创新创业项目实现销售近5000万元。同时,区政府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产业化为目标的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全区已有300多家企业与国内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0多项。
  3、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通州仅有创斯达(南通)机电有限公司、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江苏金太阳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有较为完善的创新机构、制度,创新能力较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比较突出。整体看,企业的研发中心设有率仍然偏低,尤其是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仍然很低,研发资金投入少,创新的主体作用不显著。如通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32家,而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3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8%。另外,全区只有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科技投入、技术研发、产学研相结合、专利申请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这不仅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这些企业的持续、长远发展。
  4、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通州近年致力于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相互依托、联合开发、协调共进的技术创新模式。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染工程学院与南通家纺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对接,南通鸿业纺织有限公司、南通百富帝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及江苏大茂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通过双方交流洽谈,院校、企业、研究院达成共识,加强相关技术合作。此外,通州重视技术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如创斯达集团获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扶持。但是,全区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主要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原创极少,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仍然不足。首先,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短期效益,满足于短平快,对于技术储备和内部挖潜、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内涵突破比较轻视。其次,企业不愿意承担自主创新的风险。创新活动的前期投入,能否形成有效的产出,面对这潜在的风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缺乏。此外,一方面科研投入仍然偏少。在发达国家,科技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15%,而目前,通州区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约为4%,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且投入多集中在技术引进和集成创新,而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同时,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自身,没有较好地运用社会力量。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严重匮乏,不仅人才总数偏少,而且人才外流问题严重。
  二、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以转型升级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指向。创新驱动是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2014年上半年,全区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创新平台的建设,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可持续依靠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这个内生动力,只有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转化能力,才能增加新的高附加值产业,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州工业企业数量多,仅家纺产业就有7000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00多家,不到3%,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利于产业的创新转型。通州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发力点,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在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指向的技术创新机制构建中,必须为想创新却不知如何创新的企业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通过高新区这个平台,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重大使命,立足本地产业特色,以组建海工装备、家纺、建筑三大研究院为突破口,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成果,推动船舶海工产业向专业化转型、家纺产业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延伸,建筑产业向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家纺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下,经历了从传统生产加工到新兴创意文化的深刻变革。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纤柔丝防羽面料”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正因为企业致力于创新生产技术,通过传统产业与高科技、新业态的结合,实现了转型发展的大跨越。
  2、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动力。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通州应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增加企业科技项目的同时,也要拿出过硬的科技招牌,不仅要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也要让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具实力。如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企业研究院,实现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快速转化。电容质是生产电容器的主要材料,尽管占整个生产成本的7%左右,可从日本进口,仅关税一年就多支出1000多万元。该公司成立电容质专项研究组,与浙江一公司联合开发新型电容质,这项技术投入生产一年来,节约成本近500万元。另外,紫罗兰家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四方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研发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把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共享,有利于及时解决技术创新中出现的问题,使技术创新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应当通过建立市场的快速反应网络体系,运用先进的通信手段,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制定正确的市场进入战略和技术研发规划。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所以,技术创新更是一种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企业应当面向市场进行研究开发,把市场需求、社会需求作为研究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技术,只有将它物化为用户满意的商品,并占领市场,才算技术创新取得了成功。这就意味着要与用户保持广泛的联系,既要了解用户的要求,提供更贴近于用户需求的产品,更要善于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总之,要把市场实现程度作为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三、构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1、培育主体意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是联结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纽带,企业必须具备技术创新意识。要把企业锻造成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主体,从企业自身来看,要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的利益驱动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使三者有效结合时应做到:第一,根据通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投入具备竞争力的项目,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攻关。使通州家纺、船舶海工、建筑、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能够在项目的带动下实现转型升级。第二,对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选择要依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同时,应该实现三方的合作可持续,多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第三,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做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企业的利益将更为直接。
  2、拓展创新方式,加快形成多重创新模式机制。第一,要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目前,全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技术研发机构的有90家。技术研发机构可以有多重模式,如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技术中心等等,诸如这些类型的创新组织模式,能够给与创新人员更大的灵活性。要鼓励东源电器、明德重工、金太阳家纺等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更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进一步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在研发管理上,可以实行重点课题项目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地制定新产品新技术创新的开发周期,减少人为的干预;第二,以开放为前提,转变封闭性研究为开放性研究。实行自主独立创新与模仿、引进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相互依托、联合开发、协调共进的技术创新机制。一是加强人才、技术与资金的有机结合,助推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二是自主研发与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相结合。对于引进的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企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战略上应该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要逐步建立起在规划、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互相衔接的协调机制,促进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紧密结合。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技术改造不容忽视,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改造的起点和水平,通过技术再造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更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健全投入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研发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虽然近年来,全区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不断上升,但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仍有待提高。为弥补企业研发经费的不足,首先企业要主动增加科技投入,保证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的5%以上并逐年递增,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在自有资金发生短缺的情况下,企业还要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拓宽融资渠道,如吸收外资增加对技术进步的投入,争取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等。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大力发展产权市场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4、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企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转型升级的短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实现创新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以此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意味着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向产业的高端攀升和内涵升级,完成从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到现代高端、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特色主导产业加以改造提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提质提效。现代家纺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创意研发等新业态;船舶海工要加快发展高端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集聚优势;坚持把智能、绿色引进建筑业,加快工业化步伐,打响建筑强区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资金投入向高新产业倾斜,在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等现有产业同时,大力引导资金向节能环保、海工配套、健康产业、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集聚。
  5、优化制度建设,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作为营造技术创新社会环境的主体,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应着力政策扶持或引导。第一,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目前,通州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却相对滞后。对企业而言,创新不仅意味着大量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就要使企业获得收益和补偿。因此,要加快完善相关机制,建立完善覆盖家纺、船舶海工、建筑业、电子等领域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扩展各产业的专利保护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同时,要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比如适当调整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还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第二,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要实现各企业同等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发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使激励机制效率更高,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第三,要通过规划和协调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金太阳、创斯达、东源电器等尽管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很强,但是这种以龙头企业为首的技术扩散成果并不明显。现代产业技术通常以技术链的形态存在,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需要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因此,要引导和协调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建立和发展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则可通过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获得大企业技术扩散的效果,使处于技术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推动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