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张 梅 张洁云 发布日期: 2015-12-16 浏览次数:

   南通市通州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对于通州区来说,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全区农业工作的重大任务,更是推动通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南通市通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新型主体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通州区合作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层次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载体。目前,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78家,涵盖粮食、果蔬、畜禽、加工等,2014年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达到22.73亿元。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合作社之间还出现了联合,全区建成合作联社6个。家庭农场示范效应日益显现。我区建成各类家庭农场257家,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4664亩,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526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我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29家。2014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61亿元,为农户提供种苗、订单收购、技术培训等服务,辐射带动农户数81.9万户。
  (二)农业载体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通州区大力推进农业载体建设。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我区一直以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通州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台创园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装备了环境因子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措施自动化、规范化调控。景瑞院士工作站主体工程已经封顶,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2014年新建骑岸、二甲两个规模设施农业园,每个园区规划面积超万亩。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我区建有两个省“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分别为十总和二甲万亩蔬菜基地,2014年,分别新增钢架设施面积7000亩和6200亩。全区建设净棚面积300亩以上的基地9个,500亩以上的项目基地11个,千亩以上的基地1个,7个镇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十总镇、东社镇成为万亩设施农业镇,十总镇二爻村、东社镇新街村成为设施农业专业村。三是大力推广高效种植品种。2014年,十总、骑岸、二甲、东社等镇引进的云南罗平小黄姜、日本芥菜、杭白菊、无花果、阳光玫瑰葡萄等高档优质园艺作物品种10个以上,种植面积3200亩,并获得了成功,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兴起
  目前,通州区共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44个,年接待游客93.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1070万元。2014年,新增休闲观光农业项目4个,总投资达1.1亿元。南通金土地生态农业园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及灯光廊道、体能拓展营等设施,吸引了人气,仅国庆期间,接待游人5万人次,为农村旅游增收开拓了新路子,南通白鹭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兴农业正逐步兴起。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初见成效
  通州区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生态区创建等工作重点,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全区认证“三品”93个,认定产地1.1万亩,生产面积94.5万亩,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90%以上。完成农产品检测1822批次,合格率达99.6%。目前,全区农产品拥有中国名牌3个、省著名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45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3个,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4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可以说是初见成效。
  (五)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通州区农业机械在水稻、油菜等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全区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10586万元,增加693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21万千瓦,增加4.45万千瓦。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机耕面积88787 公顷,机播面积54673公顷,机电灌溉面积45125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75978公顷,机收面积56726公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2%。
  (六)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较为健全
  通州区基本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覆盖面比较广,以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为重要内容的信息组织机构体系,通过建立包括村级信息服务点、农业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构成的示范体系,架构了覆盖全区服务“三农”的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了通州农业信息网,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价格、销售等市场信息,除了网站服务,我区还建立了“12316”为农服务工作站,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及惠农短信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通州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连续10 多年中央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区委、区政府也把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年度特色重点工作之一,但由于农业发展周期长、投入大、见效难、风险大,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现代农业建设还不够完善
  通州区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不够完善。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势必造成大型机器设备无法投入使用,最终挫伤人们投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很好的规范和培植壮大。我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合作社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质态不平衡、运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要想使其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全方位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还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有待大幅度提升。我区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仍然偏少,很多企业还没有与农户真正建立起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利益联接机制,产业关联度较低。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制机制还需创新。在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上,农民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高,自觉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二)资金投入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匹配
  近年来,通州区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农村发展总体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政府投入尚不足。尽管我区近年来用于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造的投入量巨大,但直接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不足。省市在项目资金上虽然有了很大的扶持,但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加上这些资金多分散于不同政府部门自行管理,造成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涉农资金更加不能发挥整体效益。二是金融支农乏力。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如果缺乏信贷资金支持,将无法挺过最初的徘徊期。然而受到现有金融政策的制约,农业信贷资金的供给渠道较为狭窄,这将直接影响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三是自身投入有限。现阶段农业个体财力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的积累仅仅只够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集约化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矛盾突出
  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是按农户人口多少, 好田坏田搭配承包,造成了农村土地分割过碎、规模过小。这种经营模式使得农业先进技术难以推广。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加快土地流转,但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好土地的保障功能、发展功能以及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在这方面我区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也只是做了一些试点,离全面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人才状况与现代农业发展矛盾凸显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各种人才,既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还要有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区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这种素质结构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带来很大影响,延缓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此外,我区农业高科技人才资源较为短缺,人才招聘主要聚集在外经外贸、城乡建设、工业经济等专业领域,引进的硕士以上农学专业人才寥寥无几。
  三、 加快通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按照全国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的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指导乡镇、村和广大农户发挥优势,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路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避免乡镇间同质化竞争,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和无公害标准化产品,从而实现布局区域化、种养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的局面。
  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我区应大力扶持江苏省银河面粉有限公司、江苏大富豪酿酒公司、江苏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规模大、起点高、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促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扩张, 延长产业链,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到海外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或贸易营销机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相配套、与市场相衔接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尤其是加大对以本地优势资源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和水平。抓紧研究、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尤其是要强化落实的力度。
  3.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产业化深化升级。当前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我区《加快推进“全托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工作意见》为指南,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经纪人、专业技术人员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真正使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实现双赢。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 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和大提高,促进通州区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
  4.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首先,进一步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规划布局,加强现有农产品市场的改造,在对现有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 建设一处规模大、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 使之成为全区乃至周边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其次,培育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流通协会、农业经纪人等中介或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最后,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参加国内大型展销订货会;切实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流通环境;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
  (二)健全资金的有效投入机制
  1.优化财政效能。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投入重点, 加大对农机补贴、农田基本建设、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农民培训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基地建设;对于各部门的支农资金加大整合力度,“捆绑”、“打包”起来集中使用,完善投入管理办法,加强指导监督, 从而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2.强化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努力形成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村镇银行试点工作, 打破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度依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积极开展农村互助担保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试点工作。组织做好“银农资金供需见面会”, 打通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建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3.增加多元投入。发展现代农业紧紧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首先,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依靠项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其次,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出打工发财的“返乡青年”或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空间。最后,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优质农产品品牌资源,吸引区外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三)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从通州当前实际来看,不乏种田能手,也有不少带动力和辐射力比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有些地方已经具备了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因此,要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手脚,促进农业生产用地的有序流转和加速积聚。首先,探索土地流转的新路,既解决土地的闲置与浪费,又实现土地集中的规模效应。职能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产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并出台相关文件;同时,充分发挥镇、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合同、价格及管理,健全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指导和服务;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其次,探索拓展、延伸土地新的保障功能,这里有两层意思,既要探索开发土地的基本保障功能,如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又要拓展土地深层次的发展保障功能,使农民能从土地(宅基地和承包地)获得长久、合理、稳定的收益。最后,设法实现土地的融资功能,真正实现承包地、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转与抵押。
  (四)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
  1.加大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力度。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真正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可以通过农委、科技局、科协等部门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特别要注重通俗易懂,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进行指导示范,最终达到广大农民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的目的。
  2.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目前农村人才队伍“空心化”趋势问题,我区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训利用政策;完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设立乡村青年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有知识、有头脑、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就地就业和就地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3.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人才技术支撑。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希望得到技术专家的指导,但由于经营规模、经济效益不够大,科研院所或高校一般不愿意提供技术指导。为改变这种局面,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可以联合起来,共同与科研院所签订技术指导与人才培训方面的协议或者共同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创办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
  (五)突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我区农业科研资源,构建技术层次比较高、产业门类比较全的综合性农业研发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吸引和支持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在通州区设立研发中心,合作建立实验室、中试基地。
  2.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科研教育部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特派员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职业农民培育成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广泛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扩大下派规模,健全管理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化推广步伐。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科技孵化和推广的有效载体。当前,一方面要巩固提高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 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规划, 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进一步增强示范效应。
  (六)提高现代农业品牌形象
  通州区应结合实际以食品、蔬菜瓜果、家禽等产品为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农业名牌产品”、“江苏著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休闲农庄、休闲农家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步伐,把优势特色农产品品质调优、档次调高,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安全性的要求,支持推广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三个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信息发布,推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充分利用农博会、各种展销会等平台,广泛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全面深入宣传推介,积极宣传造势,着力提高通州现代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