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区委党校课题组 发布日期: 2012-04-19 浏览次数:

  
  物流业是由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功能集合而成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复合型服务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并被现代企业视其为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强化城市功能,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我们在调研基础上,就通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定位及对策建议进行如下分析思考。
  一、通州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条件
  1、独特的区位优势。通州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依长江,三面环绕南通市区,与沪、苏、锡、常隔江相望,同苏北平原一脉相连,是接受上海、苏南辐射的前沿阵地,又是长三角北翼沿江沿海经济带的最佳结合部,同时拥有中国黄金海岸、黄金水道,处在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位置,在长江三角洲15座城市中,南通地区(通州处于中心位置)为长江北岸最重要的城市,是大上海经济圈核心成员。2008年苏通大桥建成通车,以及沪通铁路的开工建设,通州作为太平洋西岸黄金走廊的重要城市,其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将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综合的交通优势。通州地处中国沿海大通道中段,长江入海口T型交汇处,南北沟通,东西交汇。南通机场距离城区只有6公里,已规划为上海以货运为主的第三大空港,长三角地区长江北岸的航空中心。同时,水系发达,境内有三条直通长江的主干河道,货物可方便运抵沿江各大城市。通过长江第一深水港南通港和中国最大港口上海港,货物可方便运抵全球各主要港口,通州湾港口群建设的逐步展开,将使通州拥有直接走向广阔海洋的深水港。境内新长铁路(支线)和宁通、盐通、通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区共有等级公路33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一级公路99公里、二级公路346公里、三级公路209公里。加之,锡通通道、南通火车东站以及通州湾开发等有条不紊加快推进。枢纽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3、初显的平台优势。目前,通州正在全力打造家纺城物流、供销物流、钢材物流、空港物流等四大物流园区。家纺城物流园已初具规模,现有物流企业60多家,开通了48条运输线路,货物年吞吐量达250万吨。去年1-11月,南通家纺城飞鹤物流有限公司实现货物收入5.73亿元,物流商品价值137.5亿元,已申报省级现代物流企业。南通供销物流是由中国供销集团投资20亿元的国际棉花仓储交易中心,占地1000亩,正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钢材物流主要是为船舶海工和钢结构产业园配套的物流园区,现有专业钢材交易市场6家,其中3家已运营,3家在建。空港物流是南通空港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空港投资公司、顺丰速运、华夏飞机维修等3个项目已正式落户,南通空港产业园开发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四大物流园区为通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二)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物流需求不旺。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从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到2011年底,三次产业比为7.3:56.7:36。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最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增速不快,制约了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国际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表明,在二产升级中,物流需求呈现专业化和综合化特征,除对运输和仓储继续保持较强的需求外,对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增值服务需求大大增加,在实物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物流需求价值量明显提高。但由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粗放式状态,制约了以知识、技术和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高层次物流需求,严重影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2、现代化水平较低,处于不成熟的“第三方物流”阶段。随着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我区的民营、个体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家纺、钢材等专业物流,但物流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缺乏整体联动。小,上规模、上档次的、具有一定知名度、辐射力强的物流企业较少;散,到目前为止,我区货物运输营业户已达5900户,在各个镇都有分布。而且这些物流企业基本是各自为政,较少沟通;弱,服务能力薄弱,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仍处于不成熟的“第三方物流”阶段。目前,全区还没有一家物流企业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大多数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不能提供集成化、专业化、个性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更没有实现技术、仓储和运输服务的最佳整合。
  3、现代物流意识缺乏,导致物流需求不足。现代物流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区对发展物流高度重视。从生产企业来看,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业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一部分企业已逐步将运输、仓储等业务分离出来,由物流企业代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转变传统观念,排斥社会化物流,至今仍是“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自成体系,自己设立车队和仓库,自行组织物流活动。在物流自营方式中,企业也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都只限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从物流企业来看,物流业总体上对现代物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配送、仓储等传统领域,像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等增值服务占比偏低,物流业利润空间狭小。
  4、系统规划缺乏,导致物流企业无序竞争。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存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我区物流业缺乏一体化、系统化思考,缺乏综合的管理,现代物流业没有科学的总体战略规划,缺乏系统的近期、中期规划,造成物流业的无序发展,各种物流方式失衡。铁路、水路货运量偏低,传统的物流管理体制制约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物流进行统筹规划和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5、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物流管理滞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其中,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州物流业主体经营管理体制依然不够灵活,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和技术普遍缺乏全面的了解,先进技术装备使用率偏低,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人力服务模式。信息化水平不高是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现状,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也是不争的事实。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有限,难以投入资金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只有个别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而这些企业也只能拘于各自企业的壁垒,独自营造自己企业的信息平台,整个通州的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造成了物流信息不能共享,物流资源难以整合,物流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
  6、物流人才短缺,导致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关键是要靠人才,物流管理、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特别是具有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区物流人才奇缺,能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通州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通州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
  研究通州物流业的发展定位,既需要分析通州物流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也需要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从而为物流业发展找到准确的定位。通州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我们主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分析:
  (一)通州物流业存量资源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分析
  物流业的发展受区位、交通、土地、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业层次、物流业自身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现实条件而言,通州发展物流业有区位、交通和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等优势,但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物流业自身发展水平等方面制约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数据表明:2011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江苏为9%,而通州2011年前三季度中物流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仅为3.6%;2010年江苏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通州2011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占比仅为10.5%。这说明通州物流业尚未实现对存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发展趋势而言,一是有机遇可抓。江苏物流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打造现代物流强省,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核心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先导区。同样在这个规划中,对南通的定位是发挥滨江临海、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洋口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着力提升江海中转物流能力,加快推动船舶制造等领域的物流发展、建设能源、原材料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纺织、能源、粮食物流。南通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使南通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在物流业发展规划中则提出要建设长三角北翼的物流中心。省、市规划的强劲东风,上海、苏南物流业大发展的强劲态势,给通州物流业发展上台阶、上层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二是有内在动力。通州三次产业比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全国、长三角、本省和南通市相比,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是一个短腿。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的通州,在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发展的选择中,对与制造性直接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物流业)有着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通州物流业增量资源的创造预期分析
  我们认为物流业的增量资源创造主要源于通州内部经济环境改革创新所产生的对物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产业集聚对物流业的增量预期。通州积极推进项目建设,2012年更是把项目集聚作为四大行动计划之首。近年来,大力引进具有集聚优势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如恒力化纤、中国供销总社棉花仓储交易基地项目,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规模优势。项目集聚的扎实推进,已经和将不断地给物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增量。到十二五期末,通州的GDP总量可达1000多亿元(增量400多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可达50亿元,全社会物流业总费用将超过200亿元;由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物流增量会大大增加。
  2、通州湾大开发对物流业的增量预期。根据德国物流业发展的经验,物流中心要紧靠港口、靠近铁路编组站、周围有高速公路网、中心内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区域内要有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有国际著名的大型物流企业,要远离闹市区,周围有发展空间,为工业企业发展留有余地。对照上述条件分析,在运输方面上,通州虽有沿江港口(南通港)可依托,但沿江港口受长江岸线及码头水深条件所限,发展余地有限,而通州湾特别是随着腰沙·冷家沙深水港口群的大开发,作为通州湾港口群腹地的通州区,具备了发展物流所需的各种运输方式:海港、江港、铁路、空港、高速公路、公路、内河航运等,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益。通州较为充裕的土地存量和沿海可围滩涂,为工商企业和物流基地、仓储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物流业改革创新所创造的增量预期。从通州物流业发展现状看,目前仍处于“原生态”发展阶段,竞争力不强,第三方物流不成熟,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整合资源等,促使其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大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同时,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的物流方式。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第四方物流的合作,促进通州物流业由“原生态”向现代化转变。物流业的改革创新所创造的增量预期将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仅激发南通和通州本区域范围内物流业的发展,还会对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区域的第三产业和物流业产生强大的吸纳和扩散效应,形成良性的区域产业联动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通州物流业的发展定位
  通州物流业的发展定位,要遵循物流业发展规律,坚持以现实条件为基础,从未来发展着眼,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发展定位。
  我们认为,通州物流业发展可以作这样的定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苏中第一的物流业强区,物流业成为通州服务业中的支柱性产业,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全省平均值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个百分点,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物流中心和重要基地。在实现上述定位的目标选择上,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建设现代物流业。“十二五”期间,以产业集聚度高、有优势特色的制造业为依托,以物流园区为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适时开展第四方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以引领通州物流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紧抓通州湾大开发、大南通铁路网线的形成、兴东机场货运仓储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海港、铁路编组站、空港物流,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晰思路,争取优先发展
  目前,一些企业多关注产品的开发、市场营销的研究和价格策略的制定,而很少关注物流方式的合理性和物流组织方式的调整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因此,要强化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意义的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的现代物流意识。切实转变观念,确定新的现代物流业优先发展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现代物流业的优先发展,应坚持“规划引领,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整合协调”的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核心,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构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培育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建设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逐步使物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科学规划,明确目标,注重引领发展
  要结合我区区情,多方征求意见,从系统角度出发,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物流产业的布局安排,科学制定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物流支柱产业,为物流业的发展留足空间。坚持资源整合和资源创造相结合,坚持发展现代物流业与融入长三角相结合,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有效调控相结合,统筹物流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期,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要尽量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鼓励引导支柱产业中各有关企业将相关的物流业务剥离出来,通过整合,组建行业性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以商贸集团和连锁超市现有物流资源为基础,通过剥离形成第三方物流企业,适应中小型商贸企业物流需求,不断拓展物流服务功能。要以A级物流企业国家标准促使企业提升发展,使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下降。促使物流业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流基础。
  (三)多措并举,配套扶持,推动集聚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部门、行业跨度大,启动和纵深推进难度也大。要鼓励多种资本向服务业、物流业领域转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配套扶持,加强服务指导,推动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发展。一要进一步强化对物流业工作的领导,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强化工作职能,重点抓好全区物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二要重点培育本地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及企业集团。通过规划引领、政府扶持、科学衔接、吸纳资本来建设物流产业链,壮大物流产业链的规模,形成物流产业集群。三要引导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信息咨询企业之间进行多样化联合,建立综合服务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为工商企业提供航空、铁路、快运、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企业物流方案设计等综合物流服务,形成通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亮点。四要积极引导生产型企业的物流创新。推进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生产物流,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向物流园区集中。积极引导这类企业联合建立专业物流公司,实现生产制造企业“零库存”,提高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逐步实现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变。五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通州设立分支机构,或与通州企业共同组建现代物流集团公司。利用外地优秀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带动和促进本地物流业集聚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完善政策,培育企业,加快集约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的主体是物流企业,要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要积极争创省物流重点企业、物流基地、国家3A企业,在物流品牌培育上实现零的突破。进一步加快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分离物流业务,推进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工商企业的物流要素,推动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要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原则,进行重点引导、支持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培育物流“航空母舰”。要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应用供应链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大力推广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一体化运作方式,拓展现有运输、仓储、联运、快递等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加快通州物流业集约发展,一要制定专门的物流企业优惠政策。从市场准入、土地供应、金融扶持、税收管理和财政奖励上给予优惠和扶持。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吸引区内外实力雄厚的资本创建物流服务平台、物流企业;鼓励产业规模企业创立自开票纳税人物流企业,在为本企业服务的同时,向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三要切实解决车辆挂靠问题。整合现有资源,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挂靠协议,把众多的自己驾驶、车辆自有、只有营运证没有营运执照的个人散户组织起来。协议挂靠可减少物流企业对车辆管理的风险责任,促进物流企业快速形成规模。只要物流企业与货车主有挂靠协议、同一辆车没有多企业挂靠,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可视同物流企业自有车辆。四要允许有挂靠车辆的物流企业。办理自开票纳税人,并可给予1—2年的财务健全期,促进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采用灵活的管理办法,促使物流业成为财税经济。
  (五)整合资源,构筑平台,实现协调发展
  对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现代物流业是一综合性行业,具有社会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其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建设、交通和公安等若干部门。因此,政府应发挥统筹职能,建立物流业发展的综合组织协调机制,并赋予该组织足够的权力和手段,强化组织机构职能、事权落实、市场管理归位。要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加强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物流节点设施建设,通过整合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能。在建设物流园区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既要避免各物流园区间的不良竞争,更要着眼于推动城市外围地区经济发展,加大对物流拉伸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对物流资源进行整体协调,重点要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政策体系、物流企业、物流人才、区域协调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全力支持重大物流要素完备。加强直接为生产、流通企业服务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二是积极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构筑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在内的物流信息系统。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3G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努力提高物流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指导和促成我区现代物流行业协会早日组建并正常运行,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四是推广物流标准化体系。倡导绿色物流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物流。积极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标准。五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积极吸引区内外物流管理、技术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物流和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物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联合与合作,提高物流人才资源自主开发能力和从业人员素质。(胡永洲 沈平 张洁云 张梅)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