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项目集聚提质与可持续——通州区项目集聚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中共通州区委党校课题组 发布日期: 2013-01-15 浏览次数:

  
  
  项目集聚是通州区2012年四大行动计划之首,表明项目集聚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通州区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推进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项目集聚成效显著。1—6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区集聚项目个数多,在建亿元以上项目91个,同比增加15个,属于二产的有59个,另有规模以上制造业项目350个;单体规模大,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平均单体规模为4.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有15个;投资增速快,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6.7%,同比上升21.6个百分点。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依据相关资料及现实状况,目前项目集聚中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区域分布、项目承接、项目集聚区隐性知识的共享等,值得重视与探索。
  一、注重项目集聚中产业组合模式的选择
  (一)产业关联性。从产业联系的方向看,产业间的关联性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所谓前向关联是指某产业作为上游产业需要把自身的产品提供给下游产业,从而存在对下游产业的供给关系。所谓后向关联性是指某产业作为下游产业需要消耗上游产业的产品,从而存在对上游产业的消耗关系。当某个产业的需求大于其自身的供给,表明该产业的带动能力比推动能力强,因此,该产业具有带动型产业属性。同样,某产业的供给大于自身的需求,该产业则具有推动型产业属性。依据我国产业划分为42个部门的情况,产业间的关联性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既有强后向关联性又具有强前向关联性的产业,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还有带动性强但推动性弱的产业,如建筑业等10个产业。第二类是强后向关联性的产业,尽管不具有明显带动型特征,但推动作用更显著,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8个产业。第三类是具有一定带动性而推动型弱的产业,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7个产业。第四类是无带动性和弱推动性的产业,包括邮政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15个产业。
  (二)通州集聚的项目关联性状况。依据产业的关联性和通州2007、2012年统计年鉴中规模工业主要财务指标和建筑业等数据,产业关联性第一种类型的企业,即金属制品、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06年分别为58个、51个,2011年为60个、53个,占所有企业的12.6%和10.3%,建筑业等企业2006年334个,2011年365个,分别占37.1%和33.4%;第二种类型的企业即仪器仪表等,2006年为43个,2011年为60个,分别占4.7%和5.5%;第三种类型企业即水利环境等,2006年为269个,2011年255个,分别占29.9%和23.3%;第四种类型的企业即邮政业等(不完全统计),2006年144个,2011年297个,分别占16%和27.2%,截止2011年底,带动型和推动型都强与带动性强推动型弱的企业相加之和,约占企业总数的43.7%,说明全区带动型产业数量少、规模小,且产业组合不合理,这对产业扩张、产业链集聚、产业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性影响。当然从上半年集聚的59个亿元以上项目看,带动性、推动性都很强的金属制品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15个,占25.4%,与前几年相比已发生可喜的变化。
  (三)产业组合模式选择。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度应作为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借鉴目前国内有关产业关联性研究成果,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适当的产业选择,区分各个产业发展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产业的发展顺序。就总体而言,在项目集聚中对第一类产业应作为重点发展,对第二类产业积极发展,对第三类产业应稳步发展,对第四类产业适度发展。但考虑通州区内各镇区园的发展区位、产业基础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在项目集聚的实际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多变。像南通高新区、锡通科技产业园、滨江新区等,必须坚持原则,重点集聚带动性强的企业,限制或减少那些弱相关产业,以推动产业链集聚的形成和扩张。如南通高新区2008年引进的雄邦压铸,随后而带来的产业链集聚项目有鸿图、鸿劲和鸿泰等,一条压铸行业的产业链基本形成。与此相反,地处东北部的十总、五甲、石港等镇,也须坚持原则,力争集聚带动性强的项目,但更应突出灵活性,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且符合地区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都可集聚,如农林牧渔业等弱相关产业。
  二、突出项目集聚中产业地区布局的优化
  (一)项目布局现状。就通州上半年集聚的409个规模以上制造业项目的数量、规模及关联性来看,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不平衡。表现为西强东弱、南强北弱、中部有亮点。西强东弱即西部的五接、平潮、平东集聚了83个项目,亿元以上19个,而东部的十总、五甲、东社、二甲集聚了46个项目,亿元以上4个。南强北弱即南部的张芝山、川姜、先锋集聚了72个项目,亿元以上7个,北部刘桥、石港、骑岸、四安、西亭集聚了93个项目,亿元以上3个。中部有亮点。即南通高新区、金沙、兴仁、兴东集聚了115个,亿元以上26个。其中南通高新区集聚的32个项目中,亿元以上的有21个,占60%以上,且带动性强的项目有7个,占30%以上,亮点鲜明。以上项目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二是过单业。如川姜集聚的23个项目中,涉及家纺行业的22个,先锋19个项目中,纺织服装的13个,西部乡镇83个项目中,涉及船舶、钢结构、机械类的近40个。当然,作为处于城市体系末端的镇域范围,其单业化于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其合理性,但长期来看过于单业的项目集聚,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三是弱相关。根据现有集聚的项目布局,排除南通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影响,从地形状况看,通州区的经济表现为三个层次且相关性为:第一层次南通高新区、金沙镇等,是经济、商业中心区、生活住宅区,其二三产产值为157.97亿元,占全区二三产的28.8%,说明与西南和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第二层次五接、平潮、平东、刘桥、兴仁、先锋、川姜、张芝山等8个镇,工业发展比重高、规模大,二三产产值260.09亿,占47.4%,但考虑其产业发展中家纺纺织(南部),船舶、钢结构(西部),消耗区内其他产业的产品比较少,且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外向供给,所以与周边镇区呈低相关关系;第三层次石港、兴东、四安、西亭、骑岸、十总、五甲、东社、二甲等9个镇,二三产业发展较缓,总量不大,产值130.45亿,占23.8%,与其他镇区属弱相关关系。由于区内项目布局总体弱相关,揭示带动经济发展的内力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缺乏,所以必须优化产业的布局。
  (二)优化项目集聚策略。依据过去和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及项目集聚情况分析,通州区项目集聚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简单集聚型,主要表现为小规模、低层次产业间的不相关项目集聚,涉及石港、骑岸、十总、五甲、四安、西亭、东社、兴东、二甲等9个镇;另一类是次专业化集聚型,主要表现为中大规模、次高产业的产业链项目集聚,主要有五接、平潮、平东、刘桥、兴仁、南通高新区、金沙、先锋、川姜、张芝山等10个镇区园。依此各地方政府应优化项目集聚策略。就简单集聚型而言,要按照项目集聚发展所需的环境,积极培育区域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和激励政策,吸引项目进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激活企业不断衍生。扩大产品市场,拉动项目发展。尤其是东北部几个镇区,要提高项目的融合功能,融合累积工业项目、农业项目、旅游项目或其他生产性、非生产性项目,以扩大项目的集聚量。而次专业化项目集聚型,要规范企业行为,促进项目集聚内企业的良性竞争。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构建集聚品牌。要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防止过度的知识资源溢出。还要完善集聚区产业链,建立集聚区内的分工协作网络和人才资源开发与培育体系。
  (三)注重区间协调发展。通州项目集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园区着力集聚的重点项目。南通高新区(含金沙、兴仁、兴东、四安、川姜等),集聚的重点有家纺、空港、新能源(风电、光伏)、金属材料(不锈钢、压铸)、物联网、科研服务等。锡通科技产业园(张芝山),重点项目是整车制造、新能源、机械电子、物流、电子商务等。滨江新区(五接、平潮、平东),重点项目是船舶海工、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港口物流和生态旅游。而通州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工作中提出要优化“一中心、四片区”发展规划,主要明确空间结构、产业区分和功能布局。以上资料显示,通州区项目集聚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协调发展有待加强。基于项目集聚首要的是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所以应强化区域项目集聚的布局优化。要把南通高新区项目集聚的范围北延东扩,使通州中心区真正起到承南通产业转移,启东北部项目集聚的作用,使其辐射影响充分释放。南部锡通科技产业园与家纺组团集聚,有利于消除项目过于单业化集聚的潜在风险。西部滨江新区可与刘桥联结,扩大其对东北部有关镇的示范引力作用。其余的几个镇要积极策应来自中心区的带动和西部的示范引力,加大项目集聚力度,实现项目集聚数量和规模的扩张。
  三、强化项目集聚中产业承接方式的创新
  (一)产业承接有利有弊。产业转移是国有大中型及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为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寻找新的市场或发展空间而进行的产业布局调整。而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即项目集聚地由此可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如资金、技术、品牌、外部市场信息和流通渠道等,可以使承接地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突变性、从小到大的倍增性、从低到高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也可能带来种种弊端。产业转移一般规律是先转移价值最低的制造加工环节,然后再转移较高级的其它环节。因此,若无科学的承接策略,有可能将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产业承接过来,与本地同类产业争夺市场和资源,造成新的产能过剩,或挤垮本地原有产业,造成更多的失业。同时,为利益最大化,产业转移的一方还将设法控制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从而对承接区域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构成挑战。
  (二)产业承接的策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项目集聚中要转变观念,实现承接项目的质与量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以确保产业承接推动项目集聚的利大于弊。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资源短缺,如能源、原材料;产能过剩,如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技术密集型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品,低附加值的纺织品等。因此,以优惠政策为主的项目集聚策略,已被市场需求所取代,项目集聚的动力也由过去的成本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尽管承接产业转移是项目集聚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地区和产业,应依据项目集聚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承接策略。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制造加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如南通高新区、滨江新区和锡通科技产业园等沿南通市周边的镇区园,产业承接的主要目标是将制造加工环节的优势延伸到相关产业链,实现由点到链的承接。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和原有产业薄弱的地区,如通州东北部地区的相关镇,产业承接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侧重于产业链的下层环节,如制造加工业。此外,从结构优化的要求来看,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达70%以上,而制造业的比重则降至10%左右,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已近尾声,而服务业正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镇区园在项目集聚中应将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
  (三)产业承接的方式创新。根据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在项目集聚过程中,应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打破传统项目点招商方式,积极探索推进产业链招商、产业群招商、区域综合开发招商,或合作开发区域承包开发等多种新方式。积极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利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基本建设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机会,尽可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另外,为了有效打破相关企业的技术垄断,可引入更多的竞争对手,包括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吸引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套配企业,让激烈的竞争迫使集聚区内的企业拿出核心技术参与竞争,以利加快提升承接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重视项目集聚中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一)通州项目集聚区知识共享的现状。集聚层面的知识按能否进行编码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是指不容易表达出来的、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规范化的知识,有着难以模仿性的特征。其内容主要有市场知识、技术知识、企业家知识等。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通州项目集聚中知识共享呈现三强三弱的状态。一是在项目集聚区显性知识的共享度强,隐性知识的共享度弱。因为集聚区内的企业仿效性带来知识过度共享的风险,表现在不少企业都想坐享知识溢出的好处而选择仿效性行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愿自行研发投入进行创新,这种“搭便车”的行为挫伤了创新带头者的积极性,导致集聚区内产品同质化、需同化,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由此造成隐性知识共享度弱的结果,这在南通家纺、纺织以及船舶海工集聚区表现较为突出。二是相对同类企业集聚区内隐性知识共享度强,不相近项目集聚区内隐性知识共享度弱。尽管仿效性导致恶性竞争,而消减了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获取,但由于人流、物流、产品流的存在,还因为企业家具有打探信息的本能,从而使相近类企业所共享的隐性知识,还是比其他企业强,否则川姜及附近地区的家用纺织企业和五接、平潮、平东等镇的船舶海工企业的衍生和集聚就不会那么快。三是项目集聚区间距离近的知识共享度强,距离远的共享度弱。知识源企业与知识接受企业之间的距离表现在文化距离、空间距离和知识距离,二者的地理距离和知识水平越接近,知识在两者之间越容易被转移和共享,相反,则知识共享度弱。正因为如此,通州的西南部地区比东北部地区的项目集聚量多、质好、规模大,证明在项目集聚中重视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二)项目集聚区隐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项目集聚区隐性知识传播有三个途径:一是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相关活动。如企业间有偿的技术专利转让、相互培训与交流合作,以及公共机构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技术知识的输出等。还有集聚区的企业通过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安排的学术论坛、专题会议、市场分析报告和研讨会等,有利于项目集聚区的成员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二是由产品流动带来的知识传播。尽管许多产品的研发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却无意间给其他企业带来了创新。鉴于集聚区内的企业一般是采购本地化,出发点是为了节省成本,但由此形成了集聚成员间的联结,这种联结方便了上下游企业、相关企业和互补企业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双方或几方的隐性知识共享创造了条件。三是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而传播。项目集聚的事实证明,员工从集聚区内的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能够形成知识创造和扩散的自增强机制,尤其是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流动的劳动力包括企业关键人员的跳槽和一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出来创业,衍生出新的企业,造成知识随着人员的流动在集聚区内扩散,所以劳动力流动促进了非正式沟通,是隐性知识溢出和共享的重要渠道。当然,过度的流动和流失,也会破坏知识的持续积累规律,会导致组织学习绩效下降。
  (三)提高隐性知识在项目集聚区共享的举措。一是营造创业交流的文化氛围。把握隐性知识传播的途径,对提高共享度非常有益,但同时也要着力营造利于集聚区创业交流的社会文化氛围。创业精神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集聚隐性知识的代表,又是企业家能力的表现。对于项目集聚来说,只有形成勇于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为项目集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扩大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空间。重视企业家推动隐性知识共享作用的发挥,应采取多种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不仅使他们有更多的联系和接触,而且可以协调因知识扩散而涉及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为隐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良好的企业家环境。二是加强项目集聚区内企业的专业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合作能力。因为,项目集聚的行为主体(企业)越多,知识外溢效应越加明显,由于分工而使节点间互动会产生更多新的知识,促进知识共享量的不断增加。竞争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淘汰,更为重要的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集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既不断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帮助对方进步,同时自己也从对方的进步中得到回报,所以集聚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是推动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三是发挥行业协会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行业协会是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中介组织机构,在协调项目集聚区内各个企业的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建立项目集聚区集体规范和标准,促进内部知识的适度隐性,以提高透明度,培育集聚区企业学习文化,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构建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机制。
  五、基于项目集聚类型间的政府政策定位
  (一)传统项目集聚型特征及政策定位。传统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装备、汽车工业、冶金工业、农林畜牧业等。传统项目集聚的产业特征是产品层次低、资本回报期限短、投资风险相对较小。集聚的资本形成一般具有明显的内源性。在集聚的结构上一般表现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联系特征。尽管传统项目集聚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而上、市场诱发、引导的制度安排过程,但项目集聚的这种制度安排并非尽善尽美。因此,面对传统项目集聚其政策定位重点:一是集聚技术创新,推动传统技术现代化。一般而言,传统项目集聚的创新源主要在集聚区的外部,可见集聚的项目只有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集聚区内技术自主创新从创新主体看,主要有集聚区内部创新和配套企业的自主创新,而在形式上有依靠龙头企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联合和政府支持下的集体行动。考虑到技术升级换代必然经历相对长的时间,研发到技术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过程,必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集聚企业技术创新,如进行技术创新奖励和技术支持等,从而促进劳动密集型项目知识化、资本密集型项目技术化。二是强化产品配套和致力市场拓展。在传统项目集聚型结构中,核心企业往往都具有规模优势,而中小企业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此为提升项目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须强化核心企业之间、核心企业与外围企业的经济、技术交流。要着力构建产品技术公共信息平台,既使集聚企业之间信息得以及时又顺畅沟通,又使集聚的产品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同时,针对集聚区内产品供求问题,政府应注重推动相应中介机构的设立,也可以协助企业举办展销会、新品发布会、技术新产品研讨会等,为集聚区的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以利项目集聚规模的扩大。三是完善硬环境和优化二次创业软环境。项目集聚硬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市场和集聚平台建设,只有市场上规模、产品上档次、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才能为集聚区的企业和新项目的入驻提供助推力。鉴于传统项目集聚型存在产业结构散乱、无凝聚力等问题,还必须优化二次创业软环境,侧重于树立集聚品牌、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制定质量标准和完善行业协会等,以规范集聚区内企业的行为,实现传统项目集聚的健康、有序运行。
  (二)高技术项目集聚型的特征及政策定位。高技术项目集聚主要有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应用、海洋工程技术、新能源与节效节能、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运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等。其特征是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生命周期短、附加值高,研究开发费用大等。从通州现有高技术项目集聚情况看,这种项目集聚仅仅是地理上的集中,区域网络并没有形成,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联系松散,技术关联度低,难以取得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等。对此,政策定位重点:一是改革风险投资体制,构建风险投融资和退出机制。由于高技术产业是以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R&D的投入,一般要占到营业额的10%以上,高者达到25%—30%。另据统计,我国高科技企业90%在5年内消失,只有3%的寿命超过8年,因此,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集聚的关键是通过改革风险投资体制,促进高技术企业生成。在政策中重点考虑风险投资家在集聚区内的形成,通过组建孵化器新创企业,同时构建风险投融资的退出机制,从而使集聚区的高技术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的支持,更能承担创新成本及风险。二是促进集聚区企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任何项目集聚都离不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的建立,但作为高技术项目集聚,在“体系”建立中应考虑其特殊性——即产学研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集聚企业间学习网络的形成与集聚的学习机制密切相关,高技术项目集聚的知识创造与共享的障碍可以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予以拆除,使大学与研究机构在集聚创新网络中发挥作用,而这些单凭企业是无法完成的。三是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中介机构尤其是鼓励高技术项目集聚的服务中心等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能够帮助项目诞生或落地和发展,而且能够营造创新和冒险的文化氛围。而行业协会通过联系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举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既增加显性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也为集聚区隐性知识传递和扩散提供条件。此外,通过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可以促进人才正常有序的流动,以利高技术项目集聚的发展壮大。
  (三)基于项目集聚区关联性程度的政策定位。对关联性强的项目集聚区,要引导资源、信息、技术回流。如南通高新区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对周边镇经济带动作用和技术辐射效应,拉动周边镇的项目集聚;对关联性弱的项目集聚区,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强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如南通家纺和船舶海工项目集聚区与相近地的政府,要推动企业家联盟与合作,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与资源的交流;对不相关的项目集聚区,要完善区域内的软硬环境,提升区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适当干预,避免项目集聚中主导产业选择上的盲目和雷同,利于区域间项目集聚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推进。
  (执笔人:陈锦昌)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