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制度和机制建设 促进微博问政发展

来源:杨曼、沈平 发布日期: 2012-02-17 浏览次数:

  

  “微博问政”是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议政、处理政务等活动。微博问政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和途径。2011年的“两会”上,微博大放光彩,成为中央和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的新宠。他们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随手“摆摊”,将自己的议案、提案发到微博中,以征求民意,视微博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途径之一。同时,网民则可零距离“选购”政见,并向代表、委员发问、提建议。我们认为,要使微博在网络问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获得更大的发展,打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必须抓制度和机制建设,建构完善的微博问政制度和机制。
  一、微博问政的传播机制及政治功能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表达渠道的不断畅通,不同媒体之间正逐渐形成多种表达渠道与表达形式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微博也成为政府与网民互动、沟通,实现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互通的新兴传播媒介。微博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裂变式传播。“微博的传播路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粉丝路径’,某一被关注的用户发布信息后,其粉丝A、B、C、D……都可以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乙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消息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A、B、C、D……也都可以实时接收到这条信息,以此类推,实现裂变式传播。”这种裂变式传播蕴含着巨大的公共舆论力量,通过裂变式传播,政府可以了解民情民意,掌握社会舆论动向,提高管理效率;网民可以监督政府,参与社会管理。可以说,微博传播机制使微博的政治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了解民情、调查民意。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反映他们的政治诉求,表达他们对公民社会的主张,传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问题,展现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微博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重要窗口与平台,突出反映在微博问政的速度、广度和真实度三方面。在速度方面,网民注册微博账号后,随时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发布即时信息。实现“零时间”传播,即在第一时间、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播。微博由于其内容简短,写作门槛低,加之发布渠道更加便捷化、多样化、同步化,使得信息生产趋向于零时间,而手机微博在速度方面更具明显的优势。手机用户可免去电脑联网的麻烦,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手机就能在第一时间,以最简短的语言发布微博。如2009 年12 月19 日21 时02 分,台湾花莲海域发生地震。台湾女孩萧姗姗于21时03分在新浪微博发布了“地震!好强”的消息,成为全球描述这场地震的最早的文字。在萧姗姗发布微博11 分钟后,天涯社区的“天涯杂谈”版块才开始有人谈论此事,而反应最快的专业媒体——中新网又要往后10 分钟才出现第一条报道。2011年“7·23”甬温线事故最先是网民在微博上发布的,比政府发布官方信息早了三小时;在广度方面,微博出现后,信息传播者的构成发生显著变化,突破了阶层与阶层,群体与群体、个人与个人的界限,信息传播者的门槛大大降低。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且由于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机制,信息的传播广度以几何级数扩散;在真实度方面,网民可将自己的问题、建议、需求通过微博向政府反映,也可在第一时间传递一些正在发生的事件。虽然网民的发言是个人意见、愿望的表达,有不科学、不正确的成分,但这些意见、愿望却是最直接、最原始的信息。网民可以通过拍照,摄像,将事件现场的照片、视频等通过手机上传至微博。来自现场的照片和视频都是第一手资料,有很高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政府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掌握事件的真相原貌。
  荟萃民智、问计于民。微博的平民化、互动化,为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便利的特点已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两会”等重要会议所证实。在2011年的人大会议上,微博成为委员们参政议政、广泛征集民情民意的重要工具。著名画家、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新浪网上发出第一条“两会微博”,三天便收到群众建议近万条。微博相当于开通了一个全天候的民意通道,通过“粉丝路径”让代表、委员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抓住提案重点,听取群众呼声,为民说话,为民办事,为民服务。通过微博,任何网民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调动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共商政事的积极性。
  监督政府、抨击腐败。微博犹如一个摄像头,官员发布的微博更容易被网民关注、转发,从而也导致官员的行为,甚至是下班后的生活不时曝光在公民的视野里。如经证实,微博上爆出的“开房门”事件的主角确定为常州溧阳卫生系统一局长。该事件致使该局长被撤职。有网友爆出某教育局党委办公室主任上班时间发布不正当微博,导致其被免去教育局党委办公室主任一职。郭美美在微博上炫财富,拼干爹,导致红十字会信誉大减,微博网友呼吁将善款去向公布于众。可以说,微博很好地起到了监督政府、抨击腐败的作用。
  促进政府提高效率、转变作风。
微博这种信息公开方式不但可以及时提供准确、客观、重要的信息,而且在促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方面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如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除了及时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外,还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说明。由于政府新闻办及时将准确的信息公布于众,当天在网络上并没有出现以往群体性事件中曾出现的种种谣言,也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舆论风潮。“微博云南”及时发布的111个字的信息体现了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也带来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政府改变了先处置事态、后发布消息的习惯套路,采用边做边说,变被动为主动的工作方式,跑在了流言前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微博问政亟需完善制度和机制
  从微博的影响力来看,微博已得到众多网民,包括各个阶层尤其是草根民众的追捧。一条微博发布后,往往呈现出一呼百应之势。微博强大的影响力也对政府的决策、沟通、处理公共事件提出了新的考验。微博的影响力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造福社会,用的不好则会影响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政府要用好微博,就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规范微博的使用;从微博问政的发展来看,微博问政是政府与网民,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相互沟通的全新尝试,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存在一些人利用制度和机制的漏洞发布危害人民、危害社会的虚假信息的危险,需要政府从制度和机制上进行治理和引导;从我国的媒介运作来看,在新闻自由的大前提下,具体的运作都有健全的有规范的制度和机制。微博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介也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机制的框架内运行。
  目前,不少政府机构正积极开通微博,但微博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政府对它的运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及官员的新闻业务素养都还远远不够,微博问政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健全。
  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并没有把微博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对待。有的政府微博开通后干脆不发布任何信息,使政府微博成为一个空壳;有的政府微博信息公布不规律,有时一天发几条,有时接连几天甚至几周无任何更新。
  缺少特色,成为政府网站的浓缩版。有些政府机构并没有真正认识、把握微博的本质,仅被动的把政府网站上的信息进行浓缩、剪贴,在微博上重复发布,缺少特色。
  缺乏与公众的有效互动。有不少政府微博把每天发布几条信息当作例行公事,自说自话,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有的政府微博甚至关闭评论功能,屏蔽网民的声音,严重影响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缺少评判、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评判机制及信息监管机制。普通网民的发言缺少实名认证的过程,导致一些人利用微博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欺骗大众,同时也损害了网民自身的名誉。
  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由于经验不足、考虑不充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许多本应第一时间迅速发布的应急处理信息,囿于政府层层审批的陈规,迟迟得不到公布与处理。
  三、建立健全的微博问政制度和机制的对策思考
  我们认为,要使微博问政的政治功能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在政府层面,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微博问政的影响力,时刻关注网络诉求发展的动向及舆情发展新走向,充分发挥微博在推动公众参政议政、加强政府与民众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微博问政的局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应急处理机制、信息互动机制、信息舆情导向机制、信息舆情监管机制的建设。
  构建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政府机构要建立一整套措施和制度来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完整性与规范性。如制定包括规定信息发布内容、发布时间、发布步骤、审批流程,用语规范等的信息发布规范。
  构建主动的信息应急处理机制。对自然灾害、犯罪、谣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政府作为被动方,必须端正回应态度、借助微博等平台迅速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加快回应速度、增加回应深度,推动事件处理向可控、积极、正面方向发展。负面消息亦需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处理。政府要构建主动的信息应急处理机制,变消极防守为主动出击,实现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及时化,从而避免“舆论暗流”对政府公信力的侵蚀。
  构建公开权威的信息互动机制。一些政府部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了部门利益、集团利益,将一些重要信息隐瞒公众。在当前信息传播迅速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条件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产生极大的社会、政治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公开、权威的信息互动机制。转变对网民的态度,将信息公开化、权威化,及时将重要、权威的信息公之于众。信息的公开化、权威化既有利于对事件的处理,避免事态的升级,也有利于增加政府公信力。需形成良性、长效的互动机制。政府官员必须转变习惯于表达,不习惯于倾听的态度,降低姿态,俯首听证,利用政务微博为公众答疑解惑,交流交融,与网民形成良性互动,让政府的微博观点形成持续且强有力的吸引力,进而聚集更多粉丝,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如果没有与网民的互动,没有对网络民意的回复、督办,政府微博将流于形式,久而久之,政府微博将会失去网民的关注,严重影响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发动政府权威与民间力量,开通辟谣微博,对微博爆料的事情进行调查、论证,将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微博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公信力。
  构建科学有效的信息引导机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微博也存在触碰国家政策与政治道德底线的问题,可能导致我们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遭遇空前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对微博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它在不破坏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政府、为民众服务。对于比较敏感的政务微博,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堵”的把关方式,而应该改“堵”为“疏”,加以科学地引导,贯彻以疏为主、引导优先的把关策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引导体制。同时,政府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分清舆情与敌情,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控、跟踪分析,为网络舆情发展提供正确导向、促进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构建有法可依的监管机制。要加快网络立法发展,完善网络立法建设。目前,我国网络传播立法建设远滞后于网络传播本身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立法发展程度。政府在对微博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推进网络立法建设,改变立法滞后的问题,做到找准问题、早立法、早解决。进一步完善对微博的监管机制,实行网络微博实名制。网络微博实名制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网民发言的监督、约束,让发言者对自己的发言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言内容的可信度,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微博言论,实行实名制评论显得尤为必要。它可以起到有效遏制虚假攻击性言论,加强对信息监管的作用。
  当前,微博问政在了解民需、问计于民、监督政府、促进政府提高效率、转变作风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舆论场中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与不可或缺性。随着微博传播制度和机制的不断建立健全,相信微博会获得更好地发展,官方与民间这两个舆论场将实现更好地互动互通。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社科联苏ICP备19043821号